本報記者 賀王娟
輕點手機,全球天氣盡在掌握——從未來90天的趨勢預測,到每小時精準的溫度、紫外線變化,傳統的氣象服務就像水一樣已滲入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滿足了大眾對于生活天氣信息的需求。
然而不同于服務大眾的傳統氣象服務,生產經營活動所需的氣象預測要求則更為精細,當人們將目光投向當前蓬勃發展的低空經濟、航空航天、光伏、風電等新質生產力領域,會發現這些新興產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陡然升級。
其中,低空經濟產業的“騰飛”尤為迫切,低空飛行器的起飛、降落及空中運行都離不開對低空小范圍內的渦旋、湍流、風切變等高影響性天氣實況的精準預測。可以說,低空氣象服務的精準性和實時性直接決定了低空飛行的安全和運營效率。
業內專家指出,低空經濟要想“飛得起、管得住、發展好”,“通(信)-導(航)-監(控)-氣(象)-反(制)”五位一體的低空基礎設施建設是關鍵,其中氣象科技創新是構建“氣”這一低空基礎設施的核心驅動力。低空經濟背后需要的氣象服務有哪些方面的創新?氣象科技的創新又如何賦能低空產業以及更多場景應用的發展?帶著這些問題,《證券日報》記者專訪了中科星圖維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圖維天信”)總裁馮德財。
高精度氣象預測
筑牢低空飛行安全防線
“低空經濟帶來了低空氣象這一近乎全新的產業,包括低空氣象基礎設施、低空氣象安全服務、低空氣象場景賦能,也將形成繼地面氣象觀測網、衛星氣象觀測網之外的又一個全新的氣象觀測圈層。”談及低空經濟強勢崛起對于星圖維天信這類氣象全產業鏈布局的專業氣象服務商帶來的發展機遇,馮德財如是說。
他表示,低空氣象面臨分辨率更高、時間更臨近、尺度更小,以及對低空風切變、低能見度、強降水、強對流、晴空湍流、積冰等大部分飛行高影響天氣更精準預測的需求和挑戰,這將極大地催生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空天信息技術在低空氣象領域的深度融合與創新應用。因此,低空氣象的產業發展充滿挑戰,但其成長空間也巨大。
據悉,氣象服務保障是低空飛行的關鍵支撐,貫穿于低空經濟各個環節,既是低空經濟安全運行的“生命線”,也是規模化發展的“賦能器”。相比于傳統氣象服務,當前低空氣象服務面臨著更大的技術挑戰。
“低空氣象與傳統氣象有較大的差別。”馮德財向記者舉例談到,“當前的低空飛行活動一般是在100米至1200米的空域區間,航線在幾公里至十幾公里的范圍,相比于傳統的氣象服務,低空活動的運動軌跡尺度更小,需要監測的氣象空間更低,時效性要求更高,氣象要素也更為精細。”
“自動站、氣象衛星和雷達等傳統觀探測設備,主要用于數值預報初始場的構建,而低空更多的是觀測即服務、觀測即預報,這也就意味著,傳統的氣象觀探測基礎設施難以滿足低空對于更為精細化的觀測數據的需求。”馮德財進一步解釋道,“目前全國范圍內面對低空氣象的需求,仍缺乏對高時空分辨率的數據支撐,低空氣象基礎感知網絡尚不完備,精細化監測和預報的先進技術有待圖譜,低空氣象服務體系仍不健全。”
據介紹,目前傳統氣象模式預報在低空近地層的時空分辨率、響應速度、地形適配性等方面,都難以滿足無人機、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低空物流等對安全運營的高要求。與此同時,各類低空產業使用的氣象數據類型、接口格式、應用邏輯差異較大,缺乏統一的“低空氣象服務標準體系”和統籌管理的“低空氣象服務平臺”,也導致低空氣象服務難以快速、規模化賦能各類低空應用場景。
為解決上述難題,馮德財介紹,目前星圖維天信在低空氣象領域的技術研發正朝著三大方向持續突破,一是建設低空氣象智能感知網,為當地構建低空區域氣象觀測網提供數據技術支撐;二是打造以AI驅動的大模型底座,通過“數值模擬+多源觀測+AI重建”的方式構建三維空間的氣象預報;三是積極參與編制低空氣象服務規范和標準,創新研發低空氣象服務平臺,助力氣象服務賦能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低空氣象技術升級
從“可用到好用”突破
記者注意到,作為低空經濟安全運行的基礎保障能力,氣象服務能力的重要性正被系統性的提升。全國多地在推動低空產業園、通用機場、無人機物流等規劃建設時,對本地化、場景化的精細氣象服務需求快速釋放。如成都、深圳、蘇州、合肥等地都專門成立了低空氣象實驗室或是服務中心等創新實踐機構,旨在提升低空經濟氣象保障服務能力,精準匹配低空氣象供給需求。
記者發現在各地低空經濟領域的技術應用探索背后都有不少企業參與的身影,地方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的探索,也為企業技術創新迭代提供了“試驗田”。馮德財向記者介紹,目前星圖維天信的低空氣象技術和產品,已在國內多個城市的低空經濟領域開展了深入的探索實踐并取得了實質性的應用效果。
例如,在合肥,星圖維天信聯合合肥市氣象局共建低空氣象服務協同創新中心,致力于提升低空氣象科技水平和服務能力,為合肥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在深圳,星圖維天信作為深圳低空氣象服務中心的技術支持單位,構建了低空氣象服務平臺,為無人機企業提供起降點風切變監測、航路氣象服務以及全程預警信息;在蘇州,星圖維天信聯合蘇州市氣象局和蘇州移動成立5G-A低空氣象實驗室,探索5G-A技術與低空氣象觀測、氣象服務信息精準及時發布等方面的創新和應用;此外,星圖維天信還參與了多個試點城市低空運行保障項目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工作。
“從目前的反饋來看,我們的產品已在多個試點場景中實現了‘從可用到好用’的突破,也推動了公司人工智能在低空氣象技術領域的應用,并實現了低空氣象服務產品的加速迭代。”馮德財介紹,“經過多輪的驗證和核心技術升級,星圖維天信面向低空精細化氣象預測場景的天信•低空氣象大模型,綜合了傳統數值模式和大渦模擬技術優勢,目前已具備水平百米、垂直米級、分鐘級更新的低空三維氣象預測能力。”
“隨著低空航線繁忙起來,低空飛行量大幅度提升,氣象服務在低空產業中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馮德財認為,“低空經濟正在快速向深、向實發展,除了低空飛行安全離不開氣象服務外,未來還有更多的低空應用場景也同樣對氣象服務有著迫切需求。如‘低空+觀光’場景,精準的氣象預測可為游客篩選出最佳朝霞時間、日落觀景點等;‘低空+醫療物資運輸’場景,對需恒溫運輸的醫療物資(如血液、疫苗),環境溫濕度的實時感知與溫控系統聯動,確保物資安全。此類場景不勝枚舉,都預示著低空氣象服務市場將快速蓬勃發展。”
技術能力遷移
多行業場景深度融合發展
得益于低空經濟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為氣象產品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馮德財向記者介紹,目前星圖維天信的氣象技術服務正著手推動多行業場景適配與算法融合,推進氣象服務與行業系統的深度融合。
在風電行業,氣象服務可通過對風機不同高度層的精細化風速、風向預報,為風功率預測提供數據支撐,助力提升發電效率與穩定性;在商業航天領域,通過對精細化風場、強對流等惡劣天氣的預報,為火箭發射窗口選擇提供氣象數據支撐,同時也可為衛星在軌運行提供全方位的空間天氣監測服務。
“隨著公司氣象服務能力的增強,未來將在氣象+農業、氣象+交通、氣象+能源等行業方面會有更多機會。”馮德財表示,“除此之外,在大眾應用(C端)方面,通過AI驅動的智能體技術升級,也將改變傳統的氣象服務模式,為大眾生活帶來更多個性化的天氣服務。”
與此同時,國際化氣象服務能力也為星圖維天信帶來了更大的國際市場。“今年,公司在全球分鐘級降水預報、強對流天氣臨近預報及精細化氣象預報等領域推進了多項核心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并與傳音等國際頭部手機廠商達成氣象服務戰略合作。得益于手機廠商等智能終端企業用戶的廣泛覆蓋,將加速推動公司氣象服務能力向全球商業化運營模式的拓展。”馮德財談到。
事實上,星圖維天信不僅只是氣象技術服務提供商,更是深度布局氣象全產業鏈的綜合型企業,馮德財表示:“公司將持續強化技術研發投入,聚焦AI技術創新突破。作為社會氣象服務企業,我們將深度協同氣象系統,扎實推進氣象‘三精’能力建設(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全面服務‘四生’發展需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致力于為美好生活,提供最好的氣象服務。”
(編輯 郭之宸)
23:53 | 行業陷深度調整 光伏上市公司上半... |
23:53 | 算力行業維持高景氣 產業鏈公司上... |
23:53 | 入境游持續升溫 相關企業加強投入... |
23:53 | 擬14.57億元收購南太湖科技100%股... |
23:53 | 建筑信息化軟件業務營收占比再提升... |
23:53 | 鏈接世界 中國企業積極賦能全球產... |
23:53 | 鏈鏈相系 共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 |
23:53 | 從田園到餐桌 “全鏈協同”繪就綠... |
23:53 | 上半年國內重卡銷量同比增長約7% ... |
23:52 | 間接融資主導轉向股債聯動 國有六... |
23:52 | 商業銀行年內密集停發信用卡 行業... |
23:52 | 公募基金管理人“細分突圍” 積極...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