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梁傲男
7月18日,在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星巴克中國宣布與全球領先的綠色科技企業遠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景”)達成戰略合作。
未來三年,雙方在現有綠色門店和星巴克咖啡創新產業園的合作基礎上,將通過創新搭建的數字化碳管理平臺,逐步覆蓋星巴克100%的直采供應商和重要的間接采購供應商,精準測算星巴克中國數千個品項的全鏈碳足跡,定制減碳路徑,開創“全鏈協同減碳”的全新模式,共創咖啡綠色未來。這一舉措也再次彰顯了星巴克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踐行與中國并肩同行、共享發展價值的理念。
星巴克中國/供圖
“深耕中國26年,可持續理念早已融入星巴克的每一家門店和每一杯咖啡。”星巴克中國首席執行官劉文娟表示,“我們期待與遠景深入合作,讓咖啡背后的供應鏈與星巴克一起向綠同行,也歡迎供應商把為星巴克減碳的成功經驗,應用到自身經營的更廣泛領域,促進餐飲零售行業更大規模的綠色轉型。”
“星巴克和遠景都是使命驅動的公司,今天戰略合作發布的其實是我們對地球未來共同的承諾。”遠景創始人兼董事長張雷表示,咖啡的溫度也是科技的溫度。遠景作為零碳技術伙伴將助力星巴克構建更加綠色可持續的供應鏈,讓世界更美好,咖啡更醇香。
星巴克和遠景已陸續在星巴克門店和咖啡創新產業園開展了一系列可持續實踐——在星巴克全國超過7500家門店,目前已實現店內核心運營設施全部接入遠景智能物聯網操作系統,實現對各類數據的實時追蹤,根據不同門店類型和不同時段的運營特點,實現門店節能降碳并提升營運效率;在星巴克咖啡創新產業園,運用遠景先進的“零碳綜合能源一體化”解決方案,通過太陽能光伏板、智慧儲能、直流快充、數字化能碳管理系統及綠電采購等措施,實現園區節能、降本、減碳的多贏目標。
這些在星巴克體系內的成功嘗試,印證了數字化及綠色減碳能力在供應鏈綠色轉型中的巨大潛力,并促成了星巴克和遠景在全價值鏈更大范圍的戰略合作。
搭建數字化平臺
精準測算碳足跡
在全球范圍內,供應鏈上游減碳被視為零售行業減碳進程中最關鍵且最具挑戰的環節。星巴克全價值鏈碳排放中約70%來自供應商,在優化自身運營排碳路徑(范圍一、范圍二)的同時,星巴克主動推進更復雜、更具挑戰的供應鏈碳減排(范圍三),引領全價值鏈的低碳轉型。
未來三年,星巴克將和遠景將基于“方舟碳管理系統”,共同構建星巴克中國供應鏈碳管理平臺,逐步覆蓋星巴克100%的直采供應商和重要的間接采購供應商,測算星巴克數千個品項的全鏈碳足跡,在實現量化測算的基礎上,定制減碳路徑。
不論是來自食品、乳業或是物流、包裝,星巴克都將為不同垂直領域、不同規模的供應商清晰呈現各環節的碳排放現狀。以可持續乳業為例,作為星巴克價值鏈中最大單一碳排放源,星巴克與遠景共同開發星巴克中國可持續乳業數字化管理工具,制定一站式解決方案。目前,試點牧場正推進一系列減碳項目:通過采購綠電,建設光伏設施優化能源管理,同時調整飼料配方和添加劑、實施精準喂養,以實現“牧場碳足跡”的精細化管理,持續迭代降碳策略。
提升可持續經濟性
實現創效
受限于低碳轉型的高門檻及技術壁壘,多數企業仍依賴補貼減碳,難以做到真正可持續。憑借在綠色門店和綠色園區的成功探索經驗,星巴克和遠景在積極分享減碳經驗的同時,助力供應鏈企業真正實現創效,做“可持續”的可持續發展。
首批參與試點項目的物流供應商,上海全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劉維輝坦言:“推進綠色物流已成為我們提升運營效率、增強競爭力的戰略選擇。接下來,我們將在星巴克與遠景的支持下,推進店配車輛電動化,試點干線運輸電動重卡。我們期待通過這些舉措,逐步優化運輸效率,同步實現碳減排。”
打造開放的平臺
促進全行業綠色轉型
星巴克攜手遠景打造開放的平臺,歡迎供應商把為星巴克供應鏈減碳積累的成功經驗,應用到自身經營的更廣泛領域,與全行業“共享減碳”。
星巴克也將繼續秉持長期主義的理念和“扎根中國、回饋價值”的承諾,憑借自身的規模和持續的創新,與供應商共同成長,打造面向未來的可持續供應鏈,努力推動中國咖啡及餐飲零售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轉型。
(編輯 郭之宸)
00:29 | 共話科創板 寄語新未來 |
00:24 | 積極應對市場變化 頭部影視公司尋... |
00:24 | 京東領投3家人形機器人頭部企業 密... |
00:24 | 人形機器人企業頻攬大單 加速“解... |
00:24 | 行業景氣度提升 風電零部件上市公... |
00:24 | 下游訂單放量 多家汽車零部件公司... |
00:24 | 清涼經濟乘“熱”而上 家電上市公... |
00:24 | 上半年55家房企累計交付規模超50萬... |
00:24 | “十四五”期間民航業高質量發展成... |
00:24 | 超豪華小汽車消費稅政策調整 部分... |
00:24 | 供需兩端支撐 鉑金價格年內漲超五... |
00:20 | 公募FOF選基策略揭曉 多元資產框架...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